西森:实现"互联网+" 中国制造业仍需打好基础
【文章导读】 西森•中国 跟随"互联网+自动化制造型企业"的国家意志,利用国内相对优质与国际领先的互联网力量,实现成为推动中国向工业强国转型的领导企业.
过去几年中,“互联网+”的触角已伸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得不说,“互联网+”在个人消费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催生出一批电商巨头以及O2O生活服务。
“工业4.0在中国有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名字——智能制造”,而制造业“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和突破口就在于此。智能化是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是互联网+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结果。通过实现前端信息化和后端工厂的整体改造,企业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制造。而要实现智能制造就离不开工业的自动化,“或者说工业自动化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必经之路”。
社会层面要建立统一的标准
“互联网+自动化”最终将会实现人机互动、机机互动的智能生产方式,企业可以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状态监控、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从而形成高度灵活、个性化、网络化的产业链。然而,若想让信息在机器与机器之间、人与机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彼此畅达无阻,统一的标准就不能缺位。它包括诸如更具兼容性的标准化零部件、标准化的通信协议等。
“实现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无缝衔接和融合,还需要先进的工业自动化软硬件做支撑,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谁能率先实现自主掌握中高端设备技术,谁就有可能享受最大的利益。”此外,高端智能技术人才的缺口也是制约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国內的软件技术能力仍落后于欧美工业大国,我们必须加速培养高端设备的控制系统开发人员,特别是数控机床、机器人等工业级系统软件开发的能力,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企业层面需补课进阶
智能制造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怎样来分阶段、分步骤来逐步实施。目前,国内工业自动化处在局部对2.0进行“补课”、对3.0进行普及的阶段。然而,我们看到很多国内许多作坊式的小工厂,甚至在内陆地区开发区里面的某些中型企业,生产计划还是纯粹依靠人工制定的,与供应商的沟通还有赖于拨打电话,因此与之谈论互联网+还为时尚早。
要让生产计划、订单、图纸等信息首先摆脱纸本和人力沟通、计算,使他们变成能被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数据;有了这些数据它才可被管理系统信息化;有了信息化和标准化,接下来就可以实现模组化;然后就是生产线的可视化,制造设备的可通讯化,产线信息的数据化;最后是运营环境的低耗化。以为国内的企业,自己首先应该认知自己处于哪一个阶段。
未来重点:机器人和云服务
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台达在基础零部件、电源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散热系统等方面,有着相当深厚的积淀。基于自身多年的制造经验,同时在智能制造方面的领先优势,中国对于制造业的“互联网+”有着更为迫切的内在诉求。
相比传统的机械传动,电气传动在驱动领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固定式的定位与移动方式正逐渐被市场淘汰,用户更需要可以通过软件设定实现的便捷应用。制造单元的功能与弹性是智能制造的基础,而电驱动的运动控制必不可少。
面向互联网+的大趋势,要以产品软硬件的模块化和系统平台的开放性架构来应对市场挑战。而随着设备硬件差异的缩小,软件给客户带来越来越多的使用价值和功能差异,将决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西森•中国 跟随“互联网+自动化制造型企业”的国家意志,利用国内相对优质与国际领先的互联网力量,同时与“一带一路”整体战略结合,推动中国工业自动化整体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实现成为推动中国向工业强国转型的领导企业。
经典案例 这些是您身边的案例......
工程师感言
- 关键词阅读:
- 单晶硅压力变送器厂家
- 单晶硅压力变送器